配资公司查询
作者 | 黄泽敏
实习生 | 成琳昕 陈祺元
编辑 | 向现
2024 年 9 月,陕西安康高新区的一间中学教室里,挤着五六十个人。他们不年轻了,大多数人鬓角已白。
这些人聚在这里,是为了同一件事——找一份工作。
胡玉明是其中之一。那时她 60 岁,已退休 5 年。和在场许多人一样,她报名了当地的"银龄讲学计划",等待着一个重返讲台的机会。
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。就在刚过去的 8 月,江苏多地一口气放出 200 多个银龄教师岗位。仅徐州沛县就招聘 168 名银龄教师,其中城区小学占 140 名。云南省也发布公告,计划 2025 年秋季学期招聘银龄教师 719 名,并明确正高级教师税前年薪 10 万元、副高级教师 8 万元。
而当退休教师凭借经验优势成为"香饽饽"时,"毕业即失业"正成为部分师范毕业生的真实写照。
在"教师过剩""教师轮岗"等话题持续升温的当下,面向退休教师的上百个岗位显得格外醒目。不少人疑惑:为什么生源减少,学校却更青睐退休教师?
退休教师重返讲台
对胡玉明来说,"退休"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,而是另一种开始。
去年 7 月,看到安康当地"银龄讲学计划"的招募公告,她几乎没犹豫就报了名。她整理好教师资格证、多年来的获奖证书,还特意去医院做了全面体检,按照要求一一提交材料。
之后便是等待。直到两个月后,手机响起,安康高新区教育局通知她去参加面试讲课。
考核形式是模拟授课和答辩。先抽课,再备课、讲课。大约 10 分钟的备课时间里,她被安排在一间空教室,手机被收走,眼前只有一张白纸和一支笔。
她抽到的是小学五年级语文的一篇古文。巧的是,那正是她退休前讲过很多遍的课文。
30 多年的教学经验,并未因 5 年闲居而生疏。试讲时,她熟练地模拟互动,时而提问引导,时而演绎赞叹。站在讲台前,她投入而从容,没有一丝紧张。回到那样的场景,是她心底藏了多年的盼望。
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,重返讲台依旧从容 / 图源:图虫 · 创意
2019 年,55 岁的胡玉明从讲台退休,曾和丈夫一起自驾出游。他们去了很多地方,一路风景壮阔,却没能解开她心里的那个"结"。
多年前当班主任时,她遇到一个学生,父亲是货车司机,母亲在外打工。孩子从五年级开始叛逆、逃学。
有一天,孩子的父亲来到办公室,眼神空洞又迷茫。他说自己不懂语数英,管不了孩子,几乎是在恳求她帮帮忙。可那时候,胡玉明也无能为力。
旅途中,她总是想起那个父亲的眼神和他恳求的声音。"那种眼神、那个声音,我一直没有忘记。"她无法忽视心里的感觉。
于是,胡玉明开始系统学习家庭教育,先后考取了家庭教育咨询师、指导师资质。全新的知识,填补了她教育认知里的一块空白。
但她深知,"知道"和"做到"之间,总有一道缝隙。她渴望一个把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。所以当"银龄讲学计划"出现时,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。
胡玉明退休后重返讲台授课 / 受访者供图
胡玉明如愿入选。那次面试竞争激烈,"不知道什么原因,很多人都没录上"。她觉得自己幸运。在全市五名录用者中,她排进前二。就这样,退休 5 年后,胡玉明又一次回到了讲台。
廖雪迎也在同一年重返讲台。不过和胡玉明的"主动争取"不同,她的返聘显得"顺理成章",理由很简单:学校需要,就回去了。
毕业后,廖雪迎进入宜城市一所中学任教,在讲台上一站就是 30 多年。"当老师吧,有幸福的时候,也有很挫败的时候,酸甜苦辣都有。"她说。
两年前,临退休的她被安排教初一的"道法"课。学生不重视这门课,连带也轻视老师,不少人公然不做作业。一次课堂上,她让全班重写作业,一个学生不服,当众骂她,甚至举起凳子企图砸向她,叫嚣要杀了她。
"快退休了碰到这事,心里很难受。"廖雪迎的教学生涯,就在这样的不堪中落幕。
退休初期,她的生活很悠闲。她去老年大学学瑜伽、打太极,没事就在家看看电视、闲坐。
胡玉明在退休后的旅游 / 受访者供图
可这种平静很快被"虚无感"取代,"感觉没什么寄托,一下子感觉自己老了"。这种失落并非来自经济压力,而是几十年习惯的讲台、学生突然从生活中抽离,让她无所适从。
所以当学校向她发出返聘邀请时,廖雪迎没多考虑,一口答应。
现在,她带两个班,一周 12 节课,每天至少 1 节。返聘后的日常和退休前没什么不同,备课、上课、批改作业、辅导学生,流程依旧琐碎而完整。
虽然她能感觉出"学生更喜欢年轻老师",交流时偶尔也有代沟,但这并不妨碍她全心投入教学。"我就只管教书,内心很平静。"那种"被需要"的踏实感,让她觉得"自己还有用,还没老"。
银龄教师何以成刚需?
事实上,招聘银龄教师已不是新鲜事。
在北京海淀区一所一贯制公立学校任职的史颖姿回忆,早在"银龄教师"概念出现之前,她所在的学校就已在聘用退休教师。
1995 年进入管理岗以来,她一直参与学校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工作。她印象中,这么多年来,招聘"几乎没有间断过"。
最初只有三五位退休教师,由学校自行聘用。后来海淀区教委建立人才库,统一招聘、管理和考核银龄教师。银龄教师的数量逐渐增加,到她退休时,在岗的已有二十几位。
这种变化与国家政策推进密不可分。2018 年,教育部等推出《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》,最初旨在调动优秀退休教师支援农村义务教育,后续延伸至西部高校教育。截至 2022 年底,全国已有 2 万余名退休教师参与。
2023 年,《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》印发,进一步深化政策支持。实施两年来,全国银龄教师突破 3 万人,其中基础教育领域近 3 万,高等教育领域超 3000 人。
2024 年 2 月,教育部每年选派约 2 万名退休教师支持民办教育 / 截图自央视网
银龄教师的"重返潮",并非偶然。对退休教师而言,这是"再发光"的机会;对学校而言,则是一次教育资源的高效补充。
史颖姿表示,教学改革、政策调整、课时变化、生源波动、教师年龄断层等,都可能催生短期师资需求。
退休前,校内和她同龄的骨干教师约有 10 人。到龄退休后,骨干教师批量离开,年轻教师的补充速度却跟不上。55 岁退休后,她同样被返聘 3 年。
"师生比是固定的,但每一届生源数量不同,师资需求也会变化。"史颖姿举例,如果某年六年级毕业生少于一年级新生,就可能出现"教师差"。这种缺口往往不是"缺一个人",而是"缺一个班子"。
9 月 9 日,年届退休主动请缨的王英红老师在课间辅导学生功课 /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
年轻教师需要成长周期,"培养要花人力、财力、时间"。紧急情况下,学校等不起,学生更等不起。银龄教师经验丰富、上手快,自然成了"应急"首选。
银龄教师还具有更强的灵活性。大多签短期合同,常见一年一签,"明年不扩招就不续了",史颖姿说。
这种"候鸟式"的流动,不占编制、不评职称。这对海淀这类教育强区尤为重要。她说,很多学校早已"超编",招在编教师得等教委指标,还可能卡学历、户籍,外地生源的本科生基本没机会。"哪怕不聘退休教师,新教师也进不来。"
银龄招聘其实是一种"精英式"补充,"不是递个特级证书就能过"。史颖姿强调,学校最看重的是"上课能力","首先得把课上好,课不过关,后面都不谈"。因此,招聘门槛很高,口音、风格不合适,都可能落选。
《青春派》剧照
最终被聘用的银龄教师,大多有中高级职称,经验丰富,或是教学骨干,或是学校领导。他们不仅能胜任日常教学,还能带动年轻教师成长。这种高门槛筛选,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。
"银龄计划"是针对老龄化社会,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一项举措。"实施银龄讲学计划,是多赢之举。"教育专家、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,不少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,身体健康、精力充沛,完全有能力返校讲学。
"不仅是中小学,一些职业院校、民办学校也会招聘银龄教师。"对农村学校来说,银龄教师还有一个隐形优势——成本低。熊丙奇分析,尤其在农村地区,"退休教师有退休金保障,相对于招聘在编教师,不需要投入太多经费"。
银龄计划之外
而近两年,有人将年轻教师就业难归咎于退休返聘,认为是老年人在"抢饭碗"。
但从数据看,《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》明确提出,计划用 3 年左右时间,使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到 12 万人。这与 2024 年全国 1885.01 万的专任教师规模相比,占比仍很低。
熊丙奇认为,银龄教师与年轻教师并非互相挤占的关系。二者定位不同,"有些岗位年轻人不愿意去,或难以胜任的",正好由银龄教师填补。
但学校的学生数量、课时总量是固定的,所需教师人数也大致稳定。史颖姿认为,银龄教师虽不占编制,却可能挤占有限的临聘岗位或人才引进名额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招聘银龄教师被不少地方视为"避险"策略。它填补了短期缺口,却未解决师资断层的根本问题。
不可否认,银龄教师为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。他们以丰富的经验重返课堂,缓解了部分学校师资短缺的状况,"传帮带"机制也为年轻教师铺路,实现教育经验的代际传承。
银龄教师为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 / 图源:图虫 · 创意
但作为曾经的学校管理者,史颖姿也窥见其中的脆弱。
"一年一签"的合同给学校灵活调整的空间,但也意味着当校方希望续签时,教师可能因个人或家庭原因随时离开。以初高中为例,即意味着难以完整跟进三年的教学周期。史颖姿表示,这种不稳定性给管理带来压力,也可能影响学生教育的连贯性。
同时,银龄教师大多不参与常规考核、不评职称。他们更像是"临时工",参加教研和培训,却很少承担长期教学规划,也难以对学科建设做长远贡献。这可能导致部分银龄教师缺乏长期发展动力,工作积极性参差不齐。
"老带新"的效果也不确定。史颖姿说,尽管学校会安排乐于分享的银龄教师兼任教研组长或学科带头人,但实际效果"取决于老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分享意愿,也看年轻教师是否主动学习",难以统一衡量。
此外,多数银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、在线工具使用等方面"普遍存在短板"。这种代际间的技术与理念差异,并非返聘或短期培训就能完全弥合。
数字化赋能教学,银龄教师重返讲台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/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
胡玉明刚返岗时,就曾为技术问题犯难。以前在乡镇小学执教,多媒体并不普及,她很少用 PPT。重返课堂后,她发现,每个班都配有电子屏幕,用 PPT 上课成了常态。她不得不额外花时间学习,才能融入当下的教学环境。
一些学校依赖银龄教师。熊丙奇发现,不少学校一旦面临师资短缺,就通过教师转段、轮岗,或招聘银龄教师、临聘教师来解决。甚至一些民办学校里,三分之一的教师都是退休人员。
"要避免完全用老年教师进行教学。"在他看来,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长期发展。"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,要有长期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。"
他认为,从教育规律看,我国当前的班级规模仍有"优化"空间。"现在小学一个班约 45 人,初中约 50 人,但发达国家的班额大多是 20 – 25 人。"在出生人口下降的背景下,应推进小班化教学,通过减少班额、优化教师结构,同时提升教学质量。
学生展示即将送给老师的手工作品 / 新华社发(李志军摄)
但现实是,地方政府大多不愿这么做。"地方政府不想增加整体编制,希望在原有编制上调配。"熊丙奇说,背后的顾虑在于,若未来学生数量减少,教师分流会变得困难。因此在财政压力下,"低成本、灵活"的银龄教师,成了地方政府的首选。
"某种程度上,银龄讲学计划只是缓解农村地区教师短缺的‘救急’措施。"他说。随着人口拐点的到来,教育系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。而这,远不是请回退休教师就能解决的。
(应受访者要求配资公司查询,文中廖雪迎、史颖姿为化名)
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